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信息公开目录
000014348/2017-05463
规划计划
红政发〔2017〕22号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红河州“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红政发〔2017〕22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委、办、局:

  《红河州“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十一届州人民政府第四十七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7年3月20日

  红河州“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

  红河州人民政府

  2017年3月

         产业是决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根本所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是支撑红河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按照《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刚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展要求,以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红发〔2016〕17号)明确的六大重点产业,充分考虑全州产业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趋势,结合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分析,特编制《红河州“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重点阐明了红河州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任务、主要措施和发展保障等,是“十三五”期间红河州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调整结构为主线,支柱产业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了一批骨干企业,为“十三五”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支柱产业不断提升

  2015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222亿元,年均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16.0:53.1:30.9调整为16.5:45.3:38.2。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0亿元,年均增长33.6%。烟草及配套产业、冶金及新材料产业、以现代煤化工为主体的化学原材料工业、电力及能源工业、建筑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7.1亿元,占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3%,占全部工业的74.1%,继续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骨干支撑力量。

  2.传统产业加快转型

  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34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168亿元。粮食播种面积居全省第3位;水果面积居全省第1位;蔬菜面积居全省第2位;猪牛羊出栏居全省第2位,高原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343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4户、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92户,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烟草及配套产业不断巩固提升;冶金精深加工产业稳步改造,资源合理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以煤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不断向清洁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建筑建材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发展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新型服务业不断发展,与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紧密结合,现代物流业持续发展,金融服务业稳步壮大,网络经济和新的消费热点不断培育发展。

  3.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以省“10+50”园区建设为依托,不断完善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引导产业、要素和项目向园区集中。积极推进以出口加工、跨境商贸、国际金融、现代物流、跨境旅游为核心的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边境经济合作区;以保税物流为核心,以加工制造、研发检测为主体,以商品展示、国际贸易为特色的红河综合保税区;以钢铁、冶金、能源、化工为产业集群的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北部6县市,建设红河百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全州工业园区达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5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4.骨干企业日益壮大

  全州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北部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带24个,在南部建成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农业基地67个,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92户。建成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户、科技型中小企业79户。建成一批现代物流和商贸流通项目。各类金融机构发展到52家,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30户。引进了三峡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北控水务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到红河州投资兴业。在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的带动下,云南乘风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不断壮大。

  (二)存在问题

  1.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传统产业发展仍以原料型粗加工产品多,产业链短,资源深加工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占GDP的比重仅为1.6%,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仍处于应用环节,生产制造环节明显较弱。产业集群仍处于初级状态,产业关联度不大,尚未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升级步伐缓慢。

  2.创新发展能力不强

  科技支撑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核心技术缺乏,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薄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形成。2015年新纳42户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为14.4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不到3%,R&d投入占GDP的0.7%,产业技术创新不足。

  3.产业发展活力不足

  201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2%,非公经济仅占26.8%,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很多竞争性行业尤其是重化工领域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未能全面激发中小企业创业活力。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并且缺乏灵活、多样、科学、合理的投融资体系,产业发展的活力不足。

  (三)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新兴产业和“互联网+”带来的新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正在酝酿新的突破,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为红河州顺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组织模式的新趋势,发展生物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

  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调整的新机遇。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边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产业调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重要方向,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增长潜力。为红河州深化与东南亚南亚及我国东中部地区的合作,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沿边开发开放规模、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促进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国家政策扶持和沿边开放的新优势。随着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工程、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等政策措施,红河州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必将促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稳边固防、产业培育等方面建设,为红河州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云南产业转型升级和园区转型升级的新动能。随着省政府关于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意见的实施,红河州的蒙自经开区、弥勒工业园区、泸西工业园区、蒙自工业园区、个旧特色工业园区、建水工业园区被列入全省培育的“10+50”重点工业园区,为全州以园区转型升级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迈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带来新动能。

  2.面临挑战

  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任务艰巨。“十三五”期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宏观经济下行和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红河州调结构转方式压力巨大,面临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能力提升、增强内生动力等艰巨任务,在全省加快跨越发展的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培育形成,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任务艰巨。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红河州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可供利用土地少,土地后备资源普遍不足,季节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问题较为突出,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能耗进行“双控”,对主要污染排放总量指标进行严格控制,资源要素约束进一步趋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任务繁重。

  区域竞争更趋激烈。随着全省区域发展战略调整优化,各地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实现跨越赶超,区域之间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竞争更趋激烈,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现象突出,新兴产业培育有待时日,保持区域竞争优势的压力与难度加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引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州委州政府“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的发展战略,依托资源、区位、开放优势,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动力,以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旅游文化、新材料和信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现代物流六大重点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开发优势品种、打造特色品牌,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红河率先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开放型发展。坚持把开放作为富民强州的必由之路,实施更加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协作,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产业开放合作新格局。

  坚持创新型发展。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立足优势领域,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原始创新,增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高端化发展。以产业转型为重点,强化产业链的有效延伸和整合,加强产业技术前后向联系和不同产业间的联动发展,加大在研发设计、金融创新、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的投入,实现产业分工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由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转变。

  坚持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牵引作用,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转变,推动产业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提升。

  坚持绿色化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资源环境可承载限度内发展和布局产业,推进绿色制造和生态建设,促进产业链向生态链转变,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和谐共赢。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协作紧密、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到8%,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0%,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州GDP增速,6大重点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6.2万元/人。

  发展更加绿色协调。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全面完成下达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下达指标内。

  三、产业空间布局

  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为着力点,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红河州发展实际,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两廊”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一核

  滇南中心城市圈发展核。依托昆河城镇发展轴、泛亚铁路东线发展轴和文山—蒙自—个旧发展轴,以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弥勒5县市为核心,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冶金精深加工、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高原特色农业和烟草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将北部地区建设成为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门户、云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全州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

  (二)一带

  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依托口岸和通道,以河口、金平和绿春3个边境县为重点,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边(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为载体,以外向型和特色产业布局为导向,做大边境贸易和边境旅游,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机电装备、家电、轻纺、物流、进出口贸易等,打造国际产能合作先导区。

  (三)两廊

  昆河经济走廊。依托G80、G8011、国道G326、泛亚铁路东线等交通干线。贯穿泸西、弥勒、开远、个旧、石屏、建水、蒙自、屏边和河口9县市。北连滇中城市经济圈,延伸至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东南延伸至越南,拓展至中南半岛;向东对接北部湾和珠三角地区。以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轻纺、电子信息、出口加工、原材料工业以及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

  红河谷经济走廊。依托南部高速公路和沿边铁路建设,贯通红河、石屏、建水、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屏边、和河口9县市,沿红河两岸区域,连通昆(明)曼(谷)和昆(明)河(内)经济走廊。联动沿边经济带,以综合保税区、蒙自经开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载体,推动物流、绿色有机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建设和改造农产品中心交易市场、集散贸易市场,形成促进南北协调发展的联动区域。

  四、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按照“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有优势、有基础、有市场前景,能较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原则,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三大平台”和各类工业园区,着力推进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打造全州经济增长新动能。

  (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

  充分发挥红河州优越的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积极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适度规模、环境友好的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之路。至2020年,全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00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5%以上。

  1.加大“两带一区”建设力度

  红河谷生物产业带。按照县市有优势、乡镇有特色、村村有亮点的发展方向,结合哈尼梯田保护及旅游,发展优质梯田红米产业;依靠气候优势重点发展冬早蔬菜及外销蔬菜产业;突出地理优势,重点打造石榴、杨梅、脐橙、葡萄、猕猴桃、枇杷等特色水果产业和香蕉、荔枝、猕猴桃、芒果、火龙果等热带水果产业;通过改造提升低产老茶园,发展以有机茶园建设为重点的茶叶产业;稳定和巩固甘蔗产业;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以鲜切花、绿化苗木为主的热带花卉产业;以生态养殖为主的畜牧水产养殖产业,多途径做优做特红河谷生物产业带。

  红河谷公路沿线农业庄园带。按照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基本要求,将红河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特色旅游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推广“高原特色产业+现代旅游农庄+精品民宿+乡村特色旅游”模式,建设个旧—元阳—红河—石屏—建水、蒙自—屏边—河口—金平—元阳—建水、建水—石屏—红河—元阳—金平—河口—蒙自、建水—个旧—元阳—金平—河口—蒙自、建水—个旧—元阳—红河—石屏5条红河谷公路沿线农业庄园带,推动红河谷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红河谷休闲度假旅游区。围绕“美丽红河谷、生态红河谷、休闲红河谷”建设目标,按照休闲、度假、观光、采摘、果蔬加工为一体的建设标准,打造个旧市贾沙乡和蛮耗乡红河谷沿线景观带。重点建设元阳特早熟水果庄园或农家乐、石屏特色水果、个旧水产庄园,金平、屏边特色水果庄园或农家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彩色种植、采摘种植和康养体验产业,建设“一乡一园”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田园旅游经济带。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村创建国家或省市休闲观光农业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一批新型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2.加快特色农业增值增产

  特色水果。充分利用红河州气候资源丰富、果品多样性、果品早熟或晚熟补淡优势,做强高原特色水果。推动红河早熟水果产业,元阳特早熟葡萄和特早熟杨梅产业,个旧柠檬产业,河口柚子和菠萝蜜产业,屏边猕猴桃和荔枝产业发展,打造特早熟优质水果生产基地。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打造“两区一谷”,把红河州建成全国石榴、香蕉及优质特色水果重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形成与水果资源相适应的产业带、产业群、产业链,提升“红果”规模和品牌效应。

  特色蔬菜。按照“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要求,以“国家菜篮子工程”、标准园建设和设施化栽培为重点,促进蔬菜产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建立一批错开节令、优质高效、外销精细、地域特色浓郁的优质冬早蔬菜生产基地。积极组织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将蔬菜生产的全过程纳入监管范畴。培植蔬菜加工产业集团。建设优质外销蔬菜标准化示范园20万亩,冬早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1000亩,冬早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2万亩。

  生物药业。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按照GAP要求在个旧、蒙自、屏边、金平、元阳、红河、河口等市县,重点建立南板蓝根、葛根、三七、大草乌、龙血竭、通关藤、美藤果、丹参、重楼等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砂仁、药用石斛、黄精等林下药材种植。建立野生三七、重楼、滇龙胆等野生抚育种植基地,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引导和扶持中药材种植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中心,开展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打造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中药材市场。

  优质水稻。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推进原原种、原种、良种“三圃田”建设,在元阳、红河和金平建立原原种扩繁基地、原种繁育基地、绿色高产高效示范样板。结合“稻鱼鸭”“稻鳅”模式,加大优质高产集成技术和节本增效技术推广力度,建设“万亩园区、千亩核心区”高产示范区,辐射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绿色综合水稻病虫害综防系统建设,及时指导调整种植计划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治措施。

  特色养殖。坚持循环农业发展理念,推广“稻鱼水禽” “猪沼果”“林下山地鸡”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元阳、石屏、红河、个旧猪、牛、羊、鸡种源培育基地,鼓励开发小耳朵猪、黑猪、地方小黄牛等地方品种,加快推进黑山羊、黄山羊、大围山微型鸡品种改良,推动生猪、肉牛、肉羊、禽类标准化养殖。适度发展生态养殖。大力培育和引进肉类加工企业,加大畜禽肉类深精加工力度,努力打造和创建无公害畜产品品牌,全面提高养殖效益。依托池塘、坝塘、水库等水域资源,实施红河、元阳、屏边、金平、河口等苗种培育场项目,加大对黄鱼(红魾)、白须公(斑鱯)等土著鱼类的驯养、繁殖开发力度,为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土著鱼养殖提供种质资源。实施石屏、红河、元阳、屏边、河口等大闸蟹、双团棘胸蛙等特种养殖开发项目,大力发展梯田养鱼,打造“绿色生态综合种养基地”。

  特色花卉。充分发挥红河资源优势和特色,重点建设热带花卉、药用食用花卉、工业用花卉、绿化苗木基地。重点发展元阳、个旧、屏边、河口热带花卉种苗繁育基地,开发红掌、蝴蝶兰、蕙兰、巴西铁、富贵竹、洒金榕、变叶木、散尾葵等热带花卉。充分利用当地野生花卉资源,引进特色热带花卉新品种,建设元阳、屏边特色热带花卉资源圃和热带花卉博览园项目。大力培育和引进热带花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热带花卉产业发展水平。

  3.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积极创建州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培育非公农业服务组织,吸引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产业园区。

  (二)旅游文化产业

  围绕“整体谋划、突出特色、补齐短板、全域发展”的工作思路,以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为目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按照“五区一带”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成为云南旅游新方向。至202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00亿元,年均增长29%左右,旅游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左右。

  1.提升传统旅游产品

  加大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旅游需求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加快推进观光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跨境旅游等传统产品的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高品质观光旅游景区,带动全州观光产品提档升级。因地制宜打造一批休闲度假型、会展会议型、文化娱乐型、商业旅游型等不同主题的旅游综合体,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等节庆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建设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景区。以弥勒、建水等温泉资源丰富的区域为重点,采取“温泉+”的综合开发模式,改造提升温泉综合度假产品,推动传统度假产品向高端休闲疗养方向转变。积极打造“滇越铁路”昆明—蒙自—屏边—河口精品旅游线路,突出沿线各地特色,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通往边境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提供便捷的出入境通关服务,大力发展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

  2.培育旅游产业新业态

  大力开发和培育会展商务、养老养生、户外运动、科考探险、房车自驾车、航空体验等新业态,不断推出新亮点和新热点,提高旅游供给能力。推出弥勒湖泉生态园等一批会展旅游产品,逐步建立以弥勒、蒙自为核心的会展经济圈。积极开发哈尼、彝、苗等少数民族医药资源,建设一批以治疗、康复、保健等为重点,休闲度假为补充的养老养生旅游项目。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公园和一批连接旅游景区景点的自行车道、越野跑道、登山步道、漂流河道,重点发展登山、攀岩、徒步、越野跑、垂钓、自行车等户外运动产品。继续举办元阳哈尼梯田国际越野马拉松赛、中越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培育打造一批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推进景区景点、道路、租赁、自驾定制、救援等房车自驾游产品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完善房车自驾车营地。以推进红河蒙自机场建设、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建设和发展通用航空为契机,推出航空旅游项目。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建设在线旅游度假租赁、在线汽车租赁、在线旅游向导服务租赁等各类旅游分享平台,实现闲置性资源与旅游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高效对接,发展旅游分享经济。

  3.推进全域旅游富民计划

  按照“旅游活动全域化、旅游配套全景化、旅游监管全覆盖、社区居民全参与、旅游成果共分享”的工作要求,重点推动建水县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创建,鼓励弥勒、蒙自、河口、屏边、元阳等县市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推动蒙自、弥勒、河口、建水等县市建设云南特色旅游城市。促进蒙自、建水、弥勒、河口、元阳、泸西、石屏、屏边等县市建设云南旅游强县。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事体验、农家乐、特色种养殖等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云南旅游名镇,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旅游名村创建工作。大力开发弥勒云南红高原特色农庄、建水和源万亩石榴庄园等一批农事体验、田园风光、农品采摘、文化体验等类型多样的旅游农业庄园,进一步释放旅游产业综合效应。

  4.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特别是机场、高速公路主干道与旅游主要景区景点道路连接建设。改善景区景点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标识、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换乘一体化”“节点网络化”“旅途便捷化”的旅游集散中心。加快宾馆酒店、餐饮、旅游购物、旅游娱乐等接待设施建设。推进自驾车营地、景区标识系统、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以旅游城市、旅游重点县、旅游小镇为重点,加强旅游城镇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建设和提升一批城镇休闲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立完善旅游应急服务机制。开发建设一批智慧旅游小镇、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建立旅游多功能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网络游客服务中心,全面提升景区景点和旅游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5.积极培育旅游市场主体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市场化运作,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动组建兼具投融资和经营载体功能的旅游企业集团,做大做强综合型龙头企业,做精做优专业型骨干企业,做特做活中小型特色企业,扶持新兴企业,实现旅游集聚化、集团化、规模化经营,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旅游企业。务实推进国际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促进中越跨境旅游合作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快形成“政府、媒体、企业、中介”四位一体的宣传营销体系,利用广播电视、信息通讯、影视拍摄、博客微信等多元化营销手段,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提升打造“三千四百年”七张靓丽名片,不断推出营销亮点,扩大市场知名度。

专栏: 旅游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重点抓好哈尼梯田文化生态旅游区、石屏异龙湖等6个湿地公园、“一湖两城”古城文化旅游区、“弥勒福地”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区、中越边境旅游区、滇南中心城市旅游区、滇越铁路“米轨时光”精品旅游带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哈尼梯田、建水古城5A级景区,弥勒可邑小镇、屏边滴水苗城、大围山国家公园4A级景区创建。大力实施十大文化工程、四大文化节庆活动、六大文化产业园等重点工程,着力打造红河文化艺术节、哈尼长街宴民族节、阿细跳月民族节、苗族花山节等节庆会展品牌,积极促进云南特色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等品牌旅游目的地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综合建设、建水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石屏建水“一湖两城”历史文化遗产廊道保护开发、红河水乡旅游城市综合体、弥勒“东风韵”庄园经济旅游文化综合体、滇越铁路保护与“米轨时光”精品旅游线路开发、蒙自碧色寨滇越铁历史文化公园、金平蝴蝶谷景区、泸西高原足球体育训练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建水、弥勒、元阳、河口、绿春等旅游小镇建设。

  (三)新材料和信息产业

  依托有色、稀贵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势,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运用。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8%左右。

  1.新材料产业

  依托有色、稀贵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势,加强技术研发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科研转化效率,延伸金属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高性能复合材料。加快红河国家锡基材料高新技术、伴生稀贵金属提取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以锡、铜、铝、锂、银、铟等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新能源材料及其器件产业化。建设“红河州有色金属制备及加工基地”,着力建设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示范区,形成多领域多系列材料产品体系。

  2.信息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州人民政府下发的《红河州关于加快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光网州”建设,实现4G网络城市和行政村全覆盖,实施光纤到楼、光纤入户和广电双向网络改造建设,促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入推进蒙自、弥勒等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实现城市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重点区域无线局域网广泛覆盖。全面推进“三网”融合,超前部署支持5G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落实推进云南省“云上云”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和区域信息服务产业,培育和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消费电子口岸贸易。加快市场化大数据应用,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加快发展“互联网+”,培育信息经济新业态。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支持重点企业搭建C2M平台,加快有色、钢铁、化工、烟草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构建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营造安全可信的发展环境。

专栏: 新材料和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重点建设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个旧特色工业园区、弥勒市弥阳工业园区、蒙自工业园区、建水工业园区等项目。推动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云南省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旧圣比和实业有限公司)、云南省钢铁烟尘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支持惠科集团电感、铜杆及五金、线材生产(年消耗铜5万吨),云南惠红科技公司PCB板,个旧圣比和实业有限公司5伏锰酸锂电池正极材料镍新产品、单晶型高电压三元正极材料、酸锂负极材料、镍钴铝酸锂(NCA)正极材料,云南云铝润鑫铝业150kt/a智能化铝合金铸锭生产线,弥勒协兴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千瓦时磷酸亚铁锂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个旧、建水润鑫、马腾等铝深加工企业发展。

加快蒙自全省区域性信息核心节点及国家干线光缆和省级干线光缆建设,支持智慧红河建设,蒙自、弥勒智慧城市及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推进以晴集团光电产业园、云南惠科(电子信息)产业园、弥勒隆基单晶硅组件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积极支持云南惠红科技公司、弥勒浩翔科技有限公司、红河鑫顺祥电子科技公司等企业发展。

  (四)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充分发挥全州生物药资源比较优势,以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市场化发展为突破口,统筹利用特色优质资源,发展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推动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其中生物医药产业5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7%左右。

  1.生物医药产业

  推进优质原料药种植基地建设。继续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合作社”等模式,引导企业开展生物药规范化种植,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的生物药种植基地。以灯盏花、露水草、滇龙胆、红豆杉、南板蓝根、龙血树、肉桂、石斛、三七、草果、大草乌等为重点,大力推进原料药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优势品种种植基地的示范效应,建设药用石斛、龙胆草、板蓝根、美藤果、重楼、瑶药原料药等生物药重点示范基地。引导企业推进生物药种植基地生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引进扶持生物药龙头企业。依托北部地区现有生物药龙头企业,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提高生物药育种、栽培、加工的科技含量。重点加大红豆杉、草乌、大黄藤、通关藤等药品产业化开发力度,积极打造石斛、灯盏花、银杏、南板蓝根、龙血树、葛根、丹参、马蹄香等产业链;做大虎力散、龙血竭等名方名药;提升新药研发水平,推进名方名药、民族特色药方二次开发,加快形成一批创新药物。积极引进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业优势明显的企业到红河州发展生物医药。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加大中药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努力实现生物技术与优势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强化药材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生物资源加工及生物制药业的快速发展。

  强化生物医药产品品牌建设。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道地药材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物药,大力推进红河“铁皮石斛”等品牌建设,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道地药材和优势品种,按照GAP标准建立种植基地,鼓励采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申报国家地理标志等方式,提高地产名优生物药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建立红河州生物药产业协会和各类分会,统筹协调生物药产业化项目开发、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销对接等各种服务,培育发展生物药中介服务组织。

  2.大健康产业

  提升健康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三级医疗保健网建设工程,提高城市和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继续采取完善体制机制、购买社会服务、加强设施建设、强化人才和信息化建设等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延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构建集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

  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和布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并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为社会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或健康、养老护理等紧缺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和补充。加快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的能力建设,完善医院相关人才等配套设施。逐步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打造滇南区域性诊疗中心。

  加快健康产业园建设。结合红河实际和特色优势,以滇南中心医院、开远、弥勒健康产业园建设为重点,打造集医疗、防病、养老、养生、保健、康复等为一体的医养服务中心。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等机构,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专栏: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建设滇南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资源加工区,个旧、泸西、弥勒、屏边、红河等县市工业园区特色生物资源加工区。重点实施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蒙自中药材物流中心建设。实施三级医疗保健网建设工程、中医(民族医)医院建设工程、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建设工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工程、健康医疗服务提升工程。支持泸西工业园区千山公司灯盏花产业园项目、泸西县银杏提取生产线、红河云百草药业公司中药饮片及生物制药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支持红河千山生物工程公司、云南云河药业公司、云南大围山生物制药公司、云南天佑熊业制药公司、红河云百草药业公司、云南弥勒灯盏花药业公司、金平金岭生物瑶药开发公司、云南希陶绿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制药企业发展,推进滇南中心医院健康产业园区、开远健康产业园区、弥勒健康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实施建水临安祈福、开远凤凰谷等养老、养生项目建设。

  (五)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产业

  以提升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做大做强、扶优限劣、抓特促精”为手段,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食品消费品行业,加快调整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至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19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6%左右,其中食品工业85亿元左右,消费品制造业110亿元左右。

  1.食品加工产业

  围绕打造红酒、红果、红米、红糖、红菜等“红系”品牌,加快制糖、果蔬加工、豆制品、乳制品、肉制品等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依托石榴、葡萄、猕猴桃、蔬菜、糖、茶、油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饮料、酒制造工业。积极培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弥勒食品加工园、石屏豆制品特色产业园、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个旧特色工业园区轻工片区等项目,着力提升蔬菜、水果、畜牧产品、食糖、葡萄酒、高端高品质白酒等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扶持蒙自市、建水县、泸西县、红河县、元阳县、河口县、金平县相关产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食品加工产业化、规模化。

  2.消费品制造业

  依托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和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及各县市重点工业园区,加快承接家电、手机配件、纺织服装等出口导向性消费制造,建设承接产业转移聚集区。大力培育建水紫陶、锡工艺品和民族服饰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集中展示、销售紫陶、锡工艺品和民族服饰产品以及文化交流的文化产业园,加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识、商标及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扶持一批设计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橡胶制品、棕榈制品、纸及纸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实施红河浩志橡胶管带项目,建设中国橡胶深加工和橡胶制品生产基地。重点发展工艺美术、天然香料、精油等消费品制造,积极发展家具产业。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加工贸易平台,推动特色消费品制造业转型升级。

专栏: 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建设弥勒食品加工园、弥勒健康食品产业(工业)园、红河宏汇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蔬菜深加工、建水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高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个旧市云南王国食品有限公司3万吨无公害果蔬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快以晴集团电子产业园、云南惠科(电子信息)产业园及石屏豆制品产业园、建水紫陶工艺品、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个旧市三木家居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实木门、蒙自市橡胶制品深加工、以晴集团组装手机、平板电脑、液晶电视,云南惠红科技公司三极管生产、红河云智高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机器人及智能家电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金平县金珂糖业有限责任公司、元阳英茂糖业有限公司、云南乍甸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屏金晶豆制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红河粮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红塔蓝鹰纸业有限公司、云南红河浩志橡胶有限公司、云南观山月葛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六)现代物流产业

  充分发挥红河州连接东南亚的区位通道优势和特色经济优势,大力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合理布局物流产业,提升物流服务水平,构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至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1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3.4%左右,物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13.75%。

  1.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完善运输网络、信息支撑网络、物流园区(中心)等三大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和配套的物流基础网络。统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物流示范园区,加速推进“四枢纽两节点”为基础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完善和优化物流网络布局。建设河口国际贸易货运坫,蒙自公、铁联运货运站、个旧货运站、建水货运站、开远危货和普货货运站、弥勒货运站、泸西货运站,构建物流运输系列发展平合。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优化城市物流配送,构建城乡互动的双向物流体系,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批发市场,加快推进国际物流、保税物流等发展,搭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物流体系。

  2.培育发展物流运输新业态

  积极创新发展物流运输的新业态、新形式,鼓励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提高一体化运作水平和规模化程度。加快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大宗矿产品、重要工业品、生活必需品、药品等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强宣传和推介,使更多的运输企业了解甩挂运输的运作特点和基本条件、技术和经洗优势、经营组织模式等,引导有实力的运输企业积极发展甩挂运输。加快冷链物流业发展,切实完善冷链物流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标准,规范冷链流通市场,统一协调,合理规划,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需要。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引导内地有实力的企业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培育和发展大型货物运输企业。

  3.推动物流运输智能化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连锁、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高物流信息化、装备现代化和标准化水平,优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鼓励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健全各类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推广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提高物流行业标准化设施、设备和器具应用水平。鼓励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形成一批集仓储、交易、加工、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性生产资料物流配送中心,引导生产资料流通集聚式发展。加强货物运输企业对物流的引导,推动物流配送业由单一产品配送向双边、多边配送发展,促成货物运输企业向物流服务过渡和转化。

专栏:现代物流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推进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三区联动,打造蒙自、开远、建水、弥勒物流枢纽以及河口物流节点。重点实施蒙自经开区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红河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蒙自大物流园区、东盟红河义乌商品交易博览城、开远市生活物流园区、开远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物流园区、建水火车北站物流、弥勒火车站物流、河口口岸国际商贸物流、曲江镇物流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弥勒奔腾物流公司、红河州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河口能投物流有限公司、红河亿丰

市场开发有限公司、红河金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

  五、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围绕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水平和竞争力,延长传统产业价值链条,加快推进以冶金、烟草、能源、建材和煤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继续做大做优做强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一)加快延伸冶金产业链

  依托金属矿产资源优势,不断强化上游矿产资源的整合,增强资源控制力和深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能力,实现产品终端化、高端化。积极推动蒙自经开区钢铁产业园建设,实施重大加工项目和技改项目,以型钢、优钢、特钢、复合板材为重点,加快钢铁品种的结构调整。加大对锰系列产品开发和研究,实现锰系列产品的延伸。加快淘汰落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培育规模以上有色金属采、选、冶精深加工企业。建设锡产业示范基地及冶金基地,重点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加快开发锡化学制品、低锡焊料和特种焊料、无铅焊料、低锡轴承材料、锡加工材和锡基工艺品。大力发展铝带、铝板、铝箔等产品,积极发展汽车、船舶、建筑装饰、食品、医药包装等铝加工产品,提高铝工业产品附加值。引进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对现有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以铅电极、铅酸蓄电池、铅基合金和再生铅等产品为重点,不断延长铅产业链。重点开发锗、铟、金等稀贵金属为基材的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催化材料、半导体材料,打造锗、铟产业链。推动钢铁、有色金属产业的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区域内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组,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技术装备和集约化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搞好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构建结构合理、资源节约、生产高效、环境清洁的新型冶金产业模式。到2020年冶金行业工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其中:有色金属120亿元,黑色金属80亿元。

专栏: 冶金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实施个旧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211工程”,加快淘汰选矿、冶炼、小化工等落后有色金属加工企业200户;培育规模以上有色金属采、选、冶及精深加工企业100户;培育“四上”(有资质的建筑业、有资质的房地产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非工业企业100户。建设年产20万吨建筑铝型材项目、年产5.2万吨再生铅综合回收项目、60Kt/a含锡铅锌铜危险固体废料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年产200万平方米铝合金门窗加工项目、年产10万平方米建筑模板及系统加工项目、年产10万吨工业挤压材及深加工项目、年产1万吨泡沫铝材及深加工项目、年产5万吨铸造铝厚板项目、年产1.1万辆轻量化新型节能铝合金专用车项目等。实施个旧市锡冶炼异地搬迁升级改造建设、个旧市铝工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金平县镍矿采选厂建设等项目。支持个旧圣比和实业有限公司、红河振兴铅业公司、蒙自矿冶公司发展、弥勒锌鑫有色电冶有限公司、开远市龙腾冶炼厂、金平县长安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二)巩固提升烟草产业

  重点调整烟草及配套产业产品结构,稳定卷烟产量。坚持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走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路子,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实施泸西县复烤厂搬迁入园、红河卷烟厂易地技改搬迁建设、弥勒复烤公司易地技改搬迁建设等项目,实现烤烟和烟叶复烤加工产业做精、做大、做强。实施红河雄风印业有限责任公司易地技改搬迁建设项目,推进新型包装印刷、辅料生产、香精香料等烟草配套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烟草庄园经济,积极开展引育烤烟新品种的工作,不断推进卷烟产品结构调整,推进烟草产品减害降焦,提高烟草综合开发利用。

  (三)促进能源产业多元化

  依托红河州水火互济的资源条件,大力开发水电,提升优化火电,配套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形成规模型、效益型、生态型的多元能源工业体系。着力推进煤炭资源和企业整合重组,加强大中型煤矿建设,提高煤炭行业集中度和就地加工转化能力,提升优化火电;大力开发水电,科学适度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依托煤、电,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载能工业,综合开发其它优势矿产,延伸产业链,促进多种能源资源组合优势转化为优势产业群综合经济优势,不断拓展能源工业发展空间。

专栏:能源产业多元化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建设弥勒市大雄山、建水蚂蚁山、石屏白祖山、石屏小尖山风电场、弥勒市可乐村100MW生态农业光伏电站、云南跨竹矿区山心村露天煤矿扩建工程、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开远大唐和解化热电联营、开电送桂220千伏线路建设、开远鲁姑母风电场、开远阿泽风电场、开远西山600MW光伏发电站、南盘江开远大桥水电站、南盘江开远小塘水电站、南盘江开远龙潭水电站、弥勒500MW太阳能组件工厂项目、蒙自成品油仓储油库、成品油管道工程配套蒙自油库项目、建水普雄七棵树200MW风电场等项目,支持中石化云南红河石油分公司、云南国能煤电有限公司、云南弥勒石洞山发电有限公司、云南湘电世邦新能源有限公司、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华电巡检司发电有限公司、建水新天风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四)推动建材行业实现产业升级

  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材产品,努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建筑建材业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规模扩张型向效益提升型转变,发展粗放型向节约集约型转变;鼓励企业资质升级,做大做强州内建筑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集聚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重点城市周边或重化工业区合理布局新型建材加工基地,推进“加工—市场”一体化进程。

专栏:建材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

建设红河县年产20万吨精制高强石膏粉及深加工、红河州红河县木材加工厂建设、弥勒市年产10万吨工业超细轻质碳酸钙、年产70万吨健康环保重质碳酸钙复合功能新材料产业化、新墙材等项目、屏边县大理石固废利用、屏边县工业园区新型建材产业区、屏边县大理石综合开发、屏边县木材深加工、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年产20万吨建筑铝型材、年产200万平方米铝合金门窗加工、年产10万平方米建筑模板及系统加工、年产10万吨工业挤压材及深加工、年产5万吨铸造铝厚板、年产30万吨石膏粉生产等项目、年产10万套实木门项目(一、二期)建设、金平县老勐乡木材加工厂建设、金平县木材制品加工厂建设、金平县铜厂乡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建设、金平县马鞍底乡木材加工厂建设等项目。支持云南宏创粉体新材料有限公司、弥勒市华都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弥勒市甸溪钙业有限公司、个旧市三木家居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五)培育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

  整合现有资源,调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以传统磷化工为基础,加快推进煤化工业向清洁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推进新型煤化工领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SNG)和煤制乙二醇项目。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以煤基合成油、甲醇、二甲醚、多醚为代表的云南省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以新型煤化工为主的精细化工产业,推进传统化工向清洁化、精细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构建完整的新型煤化工产业链,以原煤及煤制天然气、甲醇、烯烃为基础,大力发展下游轻纺及高分子材料、化工冶金、装饰建材等高端煤化工产品。以传统磷化工为基础,加快发展精细磷化工,发展缓控释肥、液体肥、花卉水果专用肥等高效新型肥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煤化及精细化工建设。发挥小龙潭露天煤矿资源和国电开远发电有限公司的产业优势,建设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园,推进开远经开区北部片区精细化工和轻纺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轻纺业、食品加工等产业,促进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专栏 现代煤化工产业重点项目和企业

建设年产60万吨煤制烯烃、年产3000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年产1万吨氟苯、年产30万吨尿基复合肥、年产5000吨苯胺、复合肥高塔技改建设、超高分子量PPE、年产10万吨有机肥及1万吨含腐植酸水溶肥、年产5万吨生物肥及微生物制剂、年产15万吨有机无机复混(合)肥、屏边县黄磷厂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开远化工园区精细化工产业、红河州泸西县塑料制品产业园、泸西县8000吨/年洁丽特高塔喷雾干燥洗衣粉生产线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及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建水工业园年产60万吨炭素阳极二期等项目。支持开远市沃尔威公司、云南八达防腐安装有限公司、云南国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弥勒市烟用物资有限责任公司、红河恒林化工有限公司、云南弥勒磷电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源鑫炭素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

  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一、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布局、丰富业态、差异发展,打造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服务业向高端化、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功能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培育相关生产性服务行业和领域。积极推进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多元化、开放型的现代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从培育区域物流市场为切入点,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和技术,加大物流组织形式的创新力度,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建设大型物流和仓储市场。加快内贸领域的科技进步,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改造和调整传统零售业,推进批发业经营方式创新,促进商品交易市场升级。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扶持区域电商龙头企业,筹建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咨询服务、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服务业企业自主品牌创建,支持农业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和应用,为生产企业提供快速高效、便捷服务的平台。

  (二)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引导、扶持、促进餐饮、娱乐、服务业升级,加快中心城市生活性服务业建设。积极培育大型商贸企业,在商贸城市综合体建设中引入高端商业业态,通过建设星级宾馆、品牌直销购物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大型购物中心等打造高端商务服务,形成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城市综合体。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旅游开发带动文化产业、商贸物流互动发展。加大对民族饮食文化、民族歌舞、民族民间刺绣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产业开发力度,促进文化休闲娱乐、文化信息传输、工艺美术品、影视演艺、会展节庆、创意设计、茶文化、高原体育等产业的长足进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健康、养老、文化、信息和节能环保等消费热点,发展电子商务、网购网销等新兴业态和消费模式,拓展商贸零售业、社区服务业、农村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领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

  七、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实体产业与金融业、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先进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产业跨界合作,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依托红河优势产业和资源,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推动“互联网+”与装备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物流交通、旅游文化、政府服务等方面的深度结合。积极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培育互联网产业市场。实施“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智慧红河”建设,促进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公共服务更加多元,城乡管理应用更加广泛。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

  (二)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以产业深度融合为方向,推动红河产业间的跨界融合。以需求管理为突破口,注重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加深产业内融合、产业间融合。优先鼓励以互联网为纽带的产业跨界融合。重点推进农村与一二三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互联网、装备制造与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促进红河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三)大力发展分享经济

  积极适应商业趋势,加快大数据战略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有效减少供给和需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社会闲置资金、土地、技术和时间有效供给,解决资源紧张和大量闲置浪费并存现象。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破除信息技术、体制机制等障碍,打破要素垄断,创造条件,使所有参与人共享财富,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分享的目标。发挥大众评价、企业治理、行业自律等多方作用,建立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分享经济向各个行业渗透,通过开放不断降低成本,持续创新,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八、全面提升产业园区发展质量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科技企业,在规划的产业园区建设园中园,打造特色突出、功能现代、产业高端的示范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加快“三区”联动发展

  紧扣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建立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红河综合保税区、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三区联动”发展机制,形成“规划衔接、政策叠加、功能互补、服务一体”发展新优势,增强“招大引强、吸引投资、壮大产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发展进出口加工、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对外开发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意见》(云政发〔2015〕43号),优化园区布局,明确园区主导产业,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关联发展、集聚发展,加快形成差别竞争、产业互补、特色突出、集约高效、生态环保、有序发展的产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加快5个省级工业园区和8个州级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以“园中园”方式打造热电汽循环利用、精细化工、食品加工等专业产业园,建设多层次的“产业园、企业园、创业园”,提升产业融合和配套协作水平。支持特色产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坚持以政策聚要素、以园区聚要素、以人才聚要素,用足滇中产业一体化政策,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形成新的技术链和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红河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新亮点。

  (三)强化开放载体建设

  红河综合保税区。以涉外加工贸易为核心,以保税物流、跨境电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宗商品交易、物流配送、金融结算,建成现代物流和加工贸易运营示范区。

  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延伸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为方向,重点抓好冶金材料及新材料、电子设备制造、特色装备制造、新型煤化工、食品及生物资源加工、生产性服务业等六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有色金属冶炼及新材料加工、电子设备制造、特色装配制造、新型煤化工、铝深加工、生物资源加工、进出口加工、商贸物流等八大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开发建设力度,推动产业转型与产业升级。

  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加快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申报工作。加快围网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河口口岸配套基础设施,推进河口坝洒加工产业园、北山物流园、山腰物流园建设。促进河口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进出口加工、跨境电子商务、国际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水平,打造面向东盟的贸易投资和交流平台。

  沿边经济开发开放带。加快河口、金水河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河口铁路口岸国际联运站和联检大楼设施建设;推动绿春县平河通道升级为国家级开放口岸,实现每个边境县市都有一个国家级口岸的目标;积极推进边民互市建设,坚持走特色差异化发展之路,着力发展边境贸易和互市贸易等特色产业;加快开展河口跨境快件监管中心建设,促进红河与东南亚地区甚至全球跨境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

  九、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确立市场的主体地位,才能最有效地进行自由竞争,最广泛地调动最大多数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分散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做大骨干企业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通过股份、合作、兼并和重组,促进骨干企业强强联合。重点引进一批实力雄厚、善于经营、社会责任感强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和大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企依托自身行业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内部资源,延伸产业链条,优化资产结构,扩大投资规模,实现全产业链经营。重点打造和培育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物医药和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食品消费品等领域具备较强横向和纵向整合能力的一批龙头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推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全方位探索金融支持发展模式,全面加快产业与金融结合步伐,积极争取通过上市挂牌、发行债券等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二)做强高成长性企业

  以新技术引进、新业态培育为重点,分类选择具有竞争力和发展特色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积极争取并加大各类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土地、资金、劳动力、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协调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帮助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创新商业经营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研发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建设特色型、创新型企业。实施中小企业配套工程,围绕关键产业和产品链的延伸发展和大企业大集团专业协作需求,建立以大企业为骨干、大中小企业相配套、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群体及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长效配套协作机制。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定期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布相关供求信息,及时召开大企业配套产业链项目发布会,实现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最大限度的协作配套,助力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快速壮大。建立成长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实行动态监督和管理,保证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整体质量。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庄园、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小巨人”,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生产优质特色产品,创建品牌。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省级和国家级示范社创建行动,着力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稳步发展现代精品农业庄园,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庄园集群式发展。引导和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增强服务带动能力。到2020年,拥有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5户,州级以上精品农业庄园20个以上,农业小巨人企业10个。

  (四)鼓励支持大众创业

  依托全省实施“两个十万元”微型企业培育工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开市场主体准入限制,实行“非禁即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行业和领域向各类市场主体开放。支持依托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和标准化厂房等,建设一批低成本、开放式众创空间。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支持入孵企业项目前期启动资金以及研发费用。对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房租、宽带接入费用和用于创业服务的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给予适当补贴,让创业者低成本或无成本进驻。农牧业、服务业等各类扶持资金向众创空间倾斜,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十、保障措施

  产业发展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必须以坚定的决心、坚强的领导、有力的举措,全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一)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和投资审批权限,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凡是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县(市)管理更加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县(市)管理。完善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复制推广“会议协调、并联审批、互不前置、负面清单管理”项目审批模式,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部门间数据共享,提高政府效能。研究对符合条件且无需新增建设用地的技改升级项目实施承诺备案管理。加强基层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提高“接住管好”能力。

  大力推动市场体制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虚拟注册”。实行“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检查和监管全覆盖,应用大数据等推动监管创新,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优化资源配置,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加大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力度,鼓励支持合理住房消费,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控制商品房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合理控制债务水平,降低债务成本,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物流、融资、社会保险、制度性交易等成本。补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人才供给等短板,拓展消费空间,释放内需潜力。

  加快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创新新型工业化发展体制,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推动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对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的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重点项目、公共服务项目、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完善州级财政、土地、信贷、环保等扶持政策,对在建项目用地、税收、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加快所有制结构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根据国家产业导向和全州经济布局,对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进行适当指导和综合协调,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重大项目、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组建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保险、信托、债券、基金、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服务空间;创新融资方式,用好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债券融资、保险资金等金融工具,充分发挥金融调节和杠杆作用,扩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完善社会资本投资收益分享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金融创新,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可持续的融资机制。

  (二)强化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建设内畅外联路网。围绕“县县通高速、南北通航空、州府通高铁”的发展目标,构建“四横四纵”为主骨架的公路通道、“三纵两横”铁路骨干通道、中越水运出海通道。加强铁路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弥蒙高铁、滇南中心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城际轨道等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完善公路网络,打通水运通道,提升运输能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走廊,支撑和引导城镇沿轴向密集发展,推动红河州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建设广覆盖的航空网。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区域性机场协同发展格局,优先发展国内和省内航线,努力构建红河蒙自、元阳2个支线机场通省内外,弥勒、泸西等其他通用机场相互连通的基本格局,实现“南北通航空”目标。

  建设安全可靠的水网。大力推进滇中引水(红河段)、蒙开个地区河库连通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供水保障能力建设,以管网更新改造、新建和扩建管网及实现区域联网供水为重点,建设点线面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供水网。加快城镇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力度,优先解决已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不足的问题,提高污水深度处理能力,加强对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保障其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建设,提高和扩大再生水利用规模。

  建设绿色安全的能源保障网。依托红河独特的能源优势,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煤炭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积极引进能源密集型产业。加快能源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建设安全稳定的成品油和天然气储运体系,强化能源保障能力建设。积极开展能源体制改革,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建立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

  建设共享高效的互联网。统筹考虑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新模式,把握当前新技术相互融合的大趋势,加快推进红河州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双向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以“宽带、无线、泛在、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一体化网络。

  (三)扩大对外开放

  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充分发挥沿边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路一带”、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加紧密融入滇中城市一体化发展,向东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合作,向南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出口生产基地,提高区域合作水平。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制度。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分类协同推进机制,实行招商项目合同制管理。围绕重点产业、瞄准重点区域、依托重点园区,着力推进产业招商和重大项目引进,努力提升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实现由数量规模性招商引资向数量质量并举型招商、选商转变。建立招商引资联动机制,加强规划指引、政策引导、土地保障、行政审批等环节的衔接,确保规划项目顺利推进。依托南博会、泛珠会、昆交会、东博会、西博会、边交会等平台积极开展精准招商、定向招商。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昆河经济走廊以及“三大平台”建设,积极承接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锡产业示范基地、冶金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参与构建区域产业互动合作机制,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搭建产业转移对接平台,鼓励与毗邻地区之间以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支持“园中园”建设和“飞地经济”发展。

  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依托东南亚南亚国家能源、资源、市场,开展产业对接与合作,积极推进河口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建设,融入区域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稳妥推进境外投资与合作。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资源能源、园区开发等投资建设,带动全州设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支持有条件的有色、水泥、化肥和钢材等企业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推动面向越南、老挝市场的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

  (四)强化创新驱动

  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推动科技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型工业、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五大基础网络建设、城镇化建设等领域实现突破,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项目、新产业。合理整合利用各类创新平台资源,完善公共科技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网络。

  推进政策统筹和制度创新。制定符合实际的差别化激励政策,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统筹协调的长效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合作等相关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发挥好科技界和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品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拓宽技术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强化金融助推创新的功能。

  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专利保护和专利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引进、联合研发、投资并购等活动。强化宣传培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宣讲教育活动,深入企业进行现场指导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大多部门联动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五)培养创业创新人才

  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根据红河发展实际,围绕城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城市建设、山区综合开发、精准扶贫等领域,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产业建设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引进高端紧缺人才。围绕加快红河发展的现实需要,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生物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企业经营管理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等社会事业紧缺专门人才。

  完善引进人才服务政策。制定集聚创新人才的支持政策,消除人才流动的制约和障碍。推动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多元化、专业化、产业化、高端化,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人才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本,充分激发人才资本的创造力。

  (六)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法制环境。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出台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发展环境。在市场准入、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方面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和明确化,始终将经济活动置于法律的框架下,发挥法律的内驱力作用。

  加强依法行政。重视政府决策的法治化、科学化和有效化,从更广范围、更深细节上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保证政府决策的民主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强基层政府机构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严格执法能力建设,转变服务理念,规范服务方式,明确服务内涵,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政务公开。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把相关职能部门政务履约和守信服务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在提高执法水平上持续创新,推进综合执法,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十一、规划实施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产业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完善规划实施机制,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一)加强规划衔接

  本规划是“十三五”时期红河州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总纲,按照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各有关部门编制的行业发展规划,均应与该规划充分衔接,支撑本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资源利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以及区域性专项规划等应相互呼应,相互支持各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

  成立红河州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共同担任组长。按照一个重点产业“一个发展小组、一位主抓领导、一个发展规划、一套配套政策”的思路,加强对重点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各级政府一把手要对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负总责,在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同时,以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为重点,确保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力度不减弱,坚持巩固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两不误,形成合力推进产业发展的叠加效应,实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能职责紧紧围绕结构调整重点和关键环节,创新思路,形成部门合理分工、整体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

  (三)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管理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主动对接云南省相关产业发展规划,找准上级部门支持政策与本地实际的契合点,用好、用足、用活政策。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制定符合红河州产业发展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科技、金融、财税、投资、贸易、土地、资源和环保等政策衔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条件,发布相关产业产品的指导目录,针对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新材料和信息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产业以及现代物流产业等重点产业,实施重大工程,争取纳入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盘子。积极推进组建各类产业协会,促进产业自我发展。建立健全各产业统计监测体系,把握行业运行动态,及时发布相关信息,避免盲目发展与重复建设,引导和规范产业有序发展。

  (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加强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完善规划评估制度,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期末评估。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州综合考核,加强规划落实,大力宣传好的做法和经验。健全重点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统计监测和指标评价制度,不断加强和改进统计工作。

  (五)强化项目支撑

  高度重视产业投资,强化产业项目支撑,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适度较快增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把全州规划重点项目纳入中央、省级优先支持的范围,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点建设资金或专项资金支持。围绕重大项目、活动、资源等要素落地,从规划、土地、投资、人才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推行主要行业“一业一策”、重点企业“一企一议”的政策和服务,确保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高质量谋划、策划并包装储备一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