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IN A QUIET PLACE|當公共空間成了考場,誰還能自在呼吸?
當公共空間成了考場,誰還能自在呼吸?。(圖/擷取自pexels、canva製作)
「寧靜車廂」只是最後被壓垮的那根稻草,當城市不再接納孩子,家與戶外成了孩子最終的避難所高鐵「寧靜車廂」的爭議,其實只是壓垮眾多父母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那之前,社會早已出現許多對孩童不友善的現象與制度。從部分商場與餐廳張貼「禁止兒童入內」、到住宅社區懸掛「孩童請勿喧嘩」,觀光飯店推出「Adults Only」標語,彷彿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干擾。疫情解封後,這道界線延伸得更遠。航空公司推出「無孩童艙」、高鐵設立「寧靜車廂」,讓「安靜」成為可以被購買的服務。人們開始相信,只要付出足夠的代價,就能買到秩序;而那些哭泣、歡笑、發問的孩子,成了秩序的代價。每當有孩子在公共場域哭鬧,社群上總會掀起兩派對立:一方指責父母「不會教」,另一方反問:「難道孩子沒有搭乘的權利嗎?」這場看似為了「安寧」的行動,逐漸演變成對聲音的過濾、對情緒的懲罰。
孩子不再被視為正在學習的生命,而成了需要被「管控」的雜音。孩子能去的地方越來越少——家與戶外成了唯二安全的選項,而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就真的安靜了嗎?
台灣高鐵公司表示,打造更加寧靜、舒適的車廂為社會共識。(圖/擷取自台灣高鐵)
錯得很有禮貌:當邏輯成了偏見的偽裝,「不打擾」成了道德與教育的標準在飛機上、高鐵中出現了一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對話:「你要吵,不會去買商務艙嗎?」這句話乍聽合理,其實邏輯完全顛倒。商務艙的本質從來不是「隔音艙」或「吵鬧區」,而是代表更寬敞的空間、更快速的登機、更好的服務、更精緻的用餐。它提供的是舒適與效率,不是特權與排他。
但這句話之所以流行,反而揭露了一種潛在的階級心態。我們把「安靜」誤認為一種可以被購買的權利,甚至覺得「有錢的人應該享有更安靜的環境」,而「有孩子的家庭」就該自動遠離。結果,「想要安靜的人」與「被認為製造噪音的人」被對立起來,公共空間的共享精神也被撕裂。
真正的問題不是誰應該去買商務艙,而是我們都該學習把「聲音」變成一種合理的狀態。不只是孩子,更包含長大成人的我們。社會不應該用金錢劃分「誰能被理解、誰應該閉嘴。」
安靜不該是階級的象徵,更不是排除的理由;它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的結果,而不是誰能付得起的奢侈品。
商務艙的本質從來不是「隔音艙」或「吵鬧區」,它提供的是舒適與效率,不是特權與排他。(圖/Yvonne 攝)
當公共空間變成「無聲競技場」,成人的交談比孩子的哭鬧更能被接受近年來,公共空間逐漸變成一場無形的「安靜競技場」。誰最安靜、誰最守規矩、誰最不打擾他人,成了被默默評分的標準。大人開著視訊會議、用擴音講電話、擴音看著影片、在公共空間高談闊論,卻鮮少有人上前制止;但孩子在餐廳因為開心而笑得太大聲、在車廂問了幾個好奇的問題、在飛機上因不適而嚎啕大哭,卻成了部分追求安靜的人,所不能理解的「眾矢之的」。
社會在維持秩序時,我們往往選擇性地對弱勢開口。我們不敢對陌生的大人說「請小聲一點」;不敢對身材高碩威武的男性說「請你關掉擴音」。卻選擇在孩子哭鬧時,用眼神或手機鏡頭,要求他閉嘴;要求爸媽控制。
這不只是禮貌的爭議,而是一種潛在心理學中的權力結構:人性選擇挑軟的柿子,因為那樣最安全。
公共空間逐漸變成一場無形的「安靜競技場」,成人的交談似乎更能被接受。(圖/擷取自pexels)
「公共教育」的教室在不在學校,更不在家裡在網路論壇與社群上,有一種聲音是「我花錢吃飯,為什麼要忍受小孩吵?」但餐廳的存在,本就不是讓所有人達成「同一種安靜」。它是一個用餐的場所——有朋友談笑、有家人慶生、有情侶安靜約會,這些都是人與人共處的樣貌。而孩子當然也能合理的嬉笑、好奇詢問與開心大笑,父母與孩子都不該成為另類焦點,而是希望他們在大環境裡漸漸學習社會化的生活。學會點菜、等餐、與服務生互動,這些看似微小的過程,正是孩子理解社會規則、練習同理的「公共教育」。
「公共教育」從來不只在學校課堂,而發生在每一張餐桌、每一趟車程、每一個公共場合。孩子透過觀察、模仿與回饋,學會如何與社會互動;而社會,也應該在這些互動中學會包容。若孩子被排除在公共空間之外,那麼失去的不只是聲音,而是整個社會學習理解的機會。
我們不能一邊要求孩子「理解世界」,卻又在他想要參與世界時,把門關上。
餐廳是一個用餐的場所,有朋友談笑、有家人慶生、有情侶安靜約會,這些都是人與人共處的樣貌。 (圖/擷取自pexels)
當文明開始用「理想分貝表」審判他人家,成了被迫安靜的避難所無論高鐵也好、飛機也罷,都只是一種交通工具;而餐廳更是一個用餐環境。它們的存在,是為了讓人移動、讓人相聚,不是為了滿足誰心中那把「理想分貝表」。然而,這個社會逐漸形成一種新的秩序:孩子能待的地方越來越少。家,成了被迫安靜的避難所;戶外,成了唯一能笑、能說話、能唱歌的地方。城市的每一處公共場合——車廂、劇院、餐廳——都默默地發出訊息:請你們小聲一點、再小聲一點。
我們口口聲聲說要教孩子「學會社會化」,卻把整個社會關成靜音室。當一個城市讓孩子只能在家裡學習規矩、在戶外釋放天性,那並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理解的倒退。當文明開始用「理想分貝表」審判他人,所謂的秩序就不再是共存的結果,而是排除的開端。真正的文明,不在於誰能控制聲音,而在於誰願意傾聽。
戶外,成了孩子唯一能笑、能說話、唱歌的地方(圖/擷取自pexels)
把孩子帶回家或是走向戶外,高鐵、飛機與餐廳就真的安靜了嗎?